“终南多隐者,古人诚不欺我也。”
终南石径之上,一行人迤逦而行。
队伍之中,房玄龄,长孙无忌两个拄着木杖,步行在山道之上。
长孙无忌嘴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心情倒是还算不错,主要是终南神秀,林木郁郁葱葱,云雾缭绕间,观之确让人心胸开阔不少。
自隋末以来,十几二十年间,天下板荡,群雄并起,血色漫卷山河,作为一个有志向,有野心的大贵族,他已经好多年没有如今日般,从政务和繁杂的人事当中脱身而出,一心观览盛景了。
此时他落后房玄龄半个身位,陪同房乔上终南半个多月,他渐渐适应了两个人身份上的变化,现如今处处皆以房乔为主。
这半个多月,房玄龄拜访六人,行山路数十里,涉河两条,足可谓艰辛,和游山玩水是两码事。
长孙无忌素知房乔友朋众多,可以说是知交满天下,不过以前只是风闻,如今却是有了切身体会。
终南山上的隐士们听闻房部郎来访,皆是倒履相迎,如逢大宾,并无一人选择避而不见,而高谈阔论间,对房玄龄那些委婉的请求也都欣然应允,无半点推拒之意,长孙无忌自问如果换了自己,定无法做到这一点。
以他本人的骄傲,也只能在心里酸酸的来上一句,房乔这迎来送往的本事,也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
今日房乔终于“兴尽”,在下山的路上,长孙无忌还是忍不住,碎嘴了一句,话语虽短,却多有嘲讽之意。
当然了,跟房乔走了这一路,长孙无忌也知道房乔为何会在赴任途中顺便拜访终南,一切都是既定的旅程,他长孙无忌只不过是适逢其会罢了。
终南山乃道家祖庭之所在,离着长安又近,秦汉以降,上千年来,可谓是名人辈出。
尤其是受两晋遗风影响,终南山上,寻仙访道之人众多,沽名钓誉者更是数不胜数,今日房乔拜访的这些人其实还算平常……
其中多数都是曾于晋地为官的,还有的是晋地世族出身,长孙无忌都不知道房乔是从哪里知道的这些人物。
而他们两人即将赴晋地上任。
房乔行事……果然周详……
…………
山中传来几声狼嚎,让房玄龄微微皱了皱眉头。
他并不太喜欢这里……文人墨客多喜清幽之处不假,可房玄龄还是喜欢热闹一些的地方,最重要的是,他怕狗……
终南山环境被保护的不错,就算这几百年关西几经战乱,也无人会带兵上终南肆虐,后来人只听闻过火烧少林寺的,没人听过有谁上终南弄死道士的。
房玄龄本来的打算是独自来此,一来这些年忙忙碌碌,已经很久没有欣赏过山川佳色了,正好借此游玩一番,松缓一下精神。
二来就不用多说了,他这还是第一次离京任职,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再者他这可是天下头一个布政使,听听陛下取的名字就知道陛下对他寄予厚望。
从大唐立国之前,当今陛下便在晋地革除旧弊,做了很多事情,才能以晋地一隅而平天下,如今立国数载,天下渐定之际,更是放开了手脚……
可以说,长孙顺德等人死的是一点也不冤,此等人皆蝇营狗苟于乱世,惯行结党谋权之事,几年前皇帝初入京师,没有轻易动他们,为的也不过是是安稳人心罢了。
如今他们竟还当是炀帝在位呢,那自然就要死了,开国之君,非杨广之流可比。
再说回他自己,他日后要是灰头土脸的回京……人头落地倒不至于,但再想得君上看重,却也是千难万难了。
想到此处,不由看了看身边的长孙无忌,这厮就是前车之鉴啊。
“辅机少要打趣,自古以来终南多神仙,听了怕要不喜,不过辅机所言倒也非虚,京畿左近,确也非是隐居之所在。”
长孙无忌就笑,“不喜便不喜吧,反正我等又非求仙问道之士……当年刘文静之事犹在眼前,哪还能重蹈覆辙……”
这说的是刘文静兄弟被杀的起因,刘文静兄弟喝多了,大骂政敌裴寂不算,还披发提刀,在府中夜游,于是被人告发说他们兄弟想要谋刺李渊,于是李渊借此拿刘文静兄弟下狱,最终杀了他们。
所以说,就算刘文静真正的取死之道不在于此,但也表明神神鬼鬼的事情确实犯了忌讳。
所以没等他说完,房玄龄便微微摇头,“十多年前的旧事了,提他作甚?”
长孙无忌立马住嘴,现在的他可不再是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名门之后,秦王佐助了,几经沉浮之下,知晓了命运残酷之处。
…………
山路崎岖,一行人不紧不慢的下山,渐渐来到终南山麓,在山峦平缓的地方,林木掩映中的屋舍多了起来。
有山有水,山水皆灵,气质清幽,看的出来,这些都是历年出入山中的长安贵族们所建。
房玄龄不由暗自叹息,怨不得魏晋以来,天下纷乱,出了那么多隐居名士,谁又不想过上这种终日悠游山水,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呢?
这可以理解为位高权重之人的矫情想法。
长孙无忌则是个真正的“俗人”,“陈公初已然年逾七旬了吧?还在忧国忧民……当年却是为何携家带口,上了终南?是想学学魏晋名士,待以贤名入朝?那他可等的有点久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