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女主服装的配色也完全超乎了她的认知,不管是用在马面裙上的“元青色”、还是用在系腰上的“若竹色”,又或者用在裙面星图花纹上的“荷花白”,这些搭配起来极为高级的植物矿染色,她都从来没见到过(其实是那个星图是娵訾juzi,华夏古代2月的星座,符号有点像【胤】字)。
如痴如醉地欣赏了一番女主身上那套简装汉服后,芭芭拉这才恋恋不舍地点了“继续播放”,开始观看起正片来。
………………
“陈恭尹诗云:【满碗盛来无见底,一觞浮出月如弦】——为了能与一千三百年前的杨贵妃同醉一觞荔枝酒,我来到了粤省贡园。”
镜头中的林可染右手撑着油纸伞,左手挎着一个藤篮,挂着一抹略带着游离感的微笑,悠然迈步在荔枝园中。
………………
“以前高力士进贡的荔枝就出自这里;这棵唐代的黑叶荔枝树,已经历经了1300年的风雨,虽然树干已空、树根也在山火雷击中碳化,但是……它依然还活着,依然顽强地活着。”
林可染轻柔地抚摸着那颗历经无数苦难的粗大古木,眼中满是回忆与一种莫名的感慨,脸上多了一丝坚毅与人气。
………………
“当初进贡给杨贵妃的品种叫【白糖罂】,可惜这些千年古树的果子是不摘的——不过还好,岭南之地多俏果,不管是粤省还是广西,所产的荔枝,风味都是极佳的。”
镜头扫过几颗参天大树上面累累的红果,然后画面一转,林可染出现在了另一片荔枝果园里。
………………
“【时平更喜倚树眠,闲摘翠枝挂朱果】——相较于软红十丈,古人更喜欢在自然中回归自我,体味着逍遥二字的真谛。”
面对着满树红果,林可染似乎逐渐卸下了面具,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然后一个矫健的助跑,三两步爬上了荔枝树,宛如孩子似的扯下一串荔枝,在手中欣赏了一下,然后当场剥开吃了起来——与之前的清冷相比,此时的林可染无邪地似个孩子。
………………
“荔枝虽然滋味鲜美,但鲜果不宜多食,将其制作成酒,赋予时间的沉淀,反而另有一番沉淀岁月的新旧风情。”
林可染带着一篮子荔枝,走进明亮而充满华夏风格的竹屋中,脸上虽然重新恢复了那种出尘的游离感,但味道却比一开始的要淡了许多。
………………
“荔枝去皮,取核,仅留果肉备用——荔枝皮另有妙用,记得不要轻易丢弃。”
慵懒而熟练地将一颗颗的荔枝剥开,然后用精致的雕花檀木筷子一捅,完整的果核便被取了出来。
“虽然唐朝的时候,西域的葡萄酒天然发酵法就已经传入华夏,但直到北宋,才有苏轼给荔枝酒取名——紫罗衣酒。”
“杨贵妃喝的是不是紫罗衣酒,已不可考证;但华夏重意不重形,既然想与古人共谋一醉,只要诚意到了即可,过于浮于表面,反而落了下乘。”
纤纤玉手把宛如果冻般的晶莹果肉轻轻平铺在一个描红薄瓷大碗中,俏皮地将它们堆成太极鱼形象。
………………
“说归说,但华夏同样重视韵味,要想酿造一坛能品出历史厚重感的佳酿,除了要选用能追溯风味的原料外,采用更古老的酒曲法来酿造,也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那双纤纤玉手,用一种不紧不慢,充满某种奇妙韵味的节奏把荔枝肉轻轻撕碎,盛放在一个铺着纱布的木盆里;然后从一边的黑坛子里取出两颗圆滚滚的酒曲,用石臼轻轻捣碎。
………………
“其实直到清中期以前,华夏古代的酒普遍度数不高的,相比于白酒,古人更加崇尚口感更柔和、风味更独特的黄酒和果酒——正是因为如此,华夏古代对于果酒酿造工艺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
轻轻把研磨成细分的酒曲均匀地撒在纱布上,林可染的脸上涌起一种名为虔诚的光芒。
………………
“酿造荔枝酒只需要用到汁液,而其中不能有果肉,因此如何完美地榨取荔枝汁水便成了酿造过程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
“荔枝为木属,金克木,因此在酿造过程中,最好不要用金属接触到荔枝果肉,否则其味必戾,风味消失过半;”
“同样的,木能克土,因此对比于木竹之器来说,用石器来榨取荔枝汁,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古语有云【守拙而器】,对比于无法随时调节力度的机器,用人手轻轻碾压才是最完美的取汁方案——荔枝果肉是个娇柔的事物,碾压过之则燥,轻之则损;要想呈现出最好的风味,力度一定要把控好。”
林可染拿着黑色的石擂,从逆时针方向,用一种轻柔而玄妙的手法逐步碾压纱布中的荔枝果肉,不多时,下方就多了半盆略带乳白的汁液——诡异的是,这盆汁液虽然呈现乳白色,但一点也不浑浊,跟大家司空见惯的浑浊初榨果汁仿佛截然是两个物种。
………………
“榨出来的荔枝汁倒进在高温消过毒的石臼里,密封好,放在阴凉处静置一个小时,让无意间掺杂其中的细碎果肉沉淀,使汁液进一步分离——如果渣残留太多,最终酿出来的荔枝酒就会呈现出或轻或重的酸味,破坏其风味,因此这个步骤必不可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