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很令人郁闷的事实。
虽然国内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都在极力回避这个问题,但事实上,华夏在大部分商业领域都没有定价权——哪怕是网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稀土矿和手机、应用软件。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把原因归结在说我们是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但是铁矿石为什么价格就这样高呢?
很多人又会说我们不掌握资源——但是华夏的优势资源稀土一样是没有定价权,一样贱卖。
还有人说我们自己没有制造核心技术——但是现在很多华夏的轻工业产品,比如玩具等,质量和技术已经不逊于西方,但没有定价权,还是西方赚大钱。
最后,很多人把定价权的问题归结到华夏的产业规模小和恶性竞争上面——这个结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但只要你肯稍微思考一下,就明白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就像不可能仅仅因为农民的惜售就推高农产品的价格,根本原因压根底就不在这些地方。
在杨铸看来,不谈国家的国际话语权,仅仅自从商业角度来看的话,华夏定价权博弈的失利主要在于双方的流动性不均衡、不对等。
………………
可能有些人不太理解流动性对于定价权的影响。
众所周知,很多商品的通胀并不是真实的紧缺所造成的,而是由于流动性的局部过剩,局部的预期造成投机泛滥引发大量的投机性和避险性的需求。
这一点对于具有刚需性质的粮食是特别明显的,农民的惜售和市民的超量储备立即就可以把丰收年变成紧缺年,对于经济个体,没有比农民更小、更分散的了,但仅仅是农民的惜售就可以让农产品的价格暴涨,那么华夏众多掌握稀土等稀缺资源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让价格涨上去呢?
原因就是流动性不均衡!
而农产品的价格被压低造成工农剪刀差的根本原因也是农民没有钱、没有足够的流动性,农民必须出售粮食换取其他工业品;
局部性的流动性紧缺也是危害极大的、例如我们的稀土资源本来是世界上的循缺资源,而且华夏有绝对的能力控制资源数量,但是由于华夏相关企业的资金紧缺,只能是低价出售变现而不能长期存储;
这就让我们本来紧缺的资源变得很廉价,珍贵的稀土卖了一个土价钱,而西方本来数量众多的铁矿石却可以通过其资金优势和富裕的流动性控制销售数量、操纵价格,让华夏购买铁矿石的支出连年上涨。
这个问题如果按照西方世界的定价机制来看,关键就在于物流和资金流的渠道——只要你的流动性不均衡,需要通过它的渠道,无论是物流还是资金流,就要被他所渔利。
所以在不均衡的流动性变化中寻找平衡的时候,渠道是关键——就如股市中占据渠道资源的股票在危机中都被市场看好一样。
而我们不妨再想一下,所谓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多是非必需品,刚需较小,而如果是成规模的企业由于流动性不足要抛售的话,谁能够接盘?——届时价格损失肯定是更大的,此时要是流动性不足的话对于高附加值和集中度高的产业,在定价权上的危害和损失是更大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外资不仅仅控制了海外资源和商品渠道,让华夏产品、华夏资源只能廉价出售并让华夏只能高价购买海外资源,更是逐步将手伸向国内关键物资的渠道,因此在华夏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渠道不畅通或者渠道被外资所控制的时候流动性不均衡给外资热钱渔利的机会就特别多。
为了控制各种泡沫,央行向社会收紧流动性,虽然能够给各种投机炒作以资金的压力,但是给很多正常生产的企业带来的压力也很巨大。
投机资金炒作价格的利率承受能力一般是要大于实体生产的,在利率的诱惑下,资金的逐利流动导致投机的资金照样充足而实业的资金就发生紧缺了,结果就使大量的华夏企业受到压力,为了快速回笼资金不得不忍受渠道的盘剥、廉价出售和压低库存,导致华夏商品和华夏资源的挥泪大甩卖,而库存低则没有对于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只能现货买卖,不得不接受渠道的高价勒索。
因此,华夏希望自己的产品和特有的稀缺资源能够卖出好价钱的前提,就是这些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流动性!
而如果华夏企业的流动性紧缺,后果就是一定要被有充足资金能力的发达国家所盘剥。
举个例子:
两个世纪前,华夏茶叶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博弈也是由于华夏白银紧缺,利率高企,一般不会少于年息40%~50%,也就是四分利或五分利——就如华夏典当常说的“九出十三进”,即你当十扣一成的手续费还的时候要换十三,也就是利率达到44.4%。
而荷兰得到了美洲的白银,这些白银是美洲殖民地出产的货物而不是货币,这导致双方流动性和利率的极大不对等,因此华夏商人只能贱卖,导致华夏商人退出了全部茶叶海上交易。
如果我们看一下漂亮国人写的《利率史》就可以发现,西方崛起时的利率一般都低于10%,大部分时间是低于5%的,这与华夏的百分之几十甚至超过百分之百的利率相比,二者如何能够竞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